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范文/校园/列表

碑派书法的特点有哪些风格

碑派书法即碑派书风,指碑派书法作品所体现出的规律风格。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碑派书法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碑派书法的特点有哪些风格
  碑派书法的特点

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崇碑思想在清代书坛上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完整体系,在创作上篆、隶、楷、行诸体全面复兴,开创了碑派书风的新面貌;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碑学主张,并且利用大量碑刻资料重新解释书法的发展历史;在教育上改变了明代以前学书从法帖入手的传统,将北碑作为不二法门;为达到碑派书法的艺术效果,毛笔、宣纸等工具的性能也发生了改进;此外,随着收藏鉴赏碑拓风气的流行,对书法艺术的品评标准也明显变化……

可以说,碑学在清代是一个有理论主张、有实践成果、有社会基础的完整艺术运动,而这一切都与当时的学术风气密不可分,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十分突出和典型的现象。

  碑派书法的起始沿革

碑派书法初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所以康有为说“碑学之声,始于帖学之坏”。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北碑,二专指魏碑。清代碑学盛行后,其缺点是矫枉过正,对碑派、帖派书风差异特性讲得多,而碑帖互补讲得少。康有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他说:“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完白写南碑而无帖,包慎伯全南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此番话何等通彻,何等自信,可谓大手笔、大豪情!

事实上,碑学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清代始终的书法思潮,只不过经历了萌芽、积累、普及等不同的时期,其间有晦有显,时沉时浮,逐步发展蔓延而已。从清初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对郑簠、傅山等人的影响,乾、嘉时期金石、文字之学兴盛孕育出来邓石如、阮元、包世臣,直到在晚清今文经学复兴的潮流中康有为写出《广艺舟双楫》,清代碑学思潮发展的每一步都有学术风气在背景中支撑。清初学术界反古求实的学风首先吸引了一部分书法界人士加入到寻访、收集碑刻的行列中来,随后又带动了更多的书家利用古代碑刻拓本来学习隶书、篆书,这种风气在清代中期获得极大的发展,至道光以后,书法界对碑刻的重视,在时代上从秦汉扩大到魏晋北朝,在书体上从隶、篆扩大到楷书。至此,这一在文化学术界影响下萌发的书法思潮最终全面形成,并且由此根本扭转了宋、元以来的书风大势。

  郭沫若碑学成书法特征

在现代书法史上,碑学成就最突出的,郭沫若与沙孟海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沙孟海更多的是对金石气的营造,而与北碑的整体风格仍有一段距离。而郭沫若虽然对北碑有所弱化,但是就其书风的整体风貌以及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无疑他的碑学成就更为突出一些。

甲骨文线条流畅,错落多姿,疏密相间,自然天成;金文极富装饰性,形象性超过了甲骨文,郭沫若对晋、唐书法的追溯,为帖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相当一部分书简,有受李柏文书影响,具有完整晋人书风的楷书;有对二王书法的心领神会,无意中透露出先贤天趣妙境的行书;有受孙过庭《书谱》影响、东坡神韵浸染、王铎醒世骇俗墨迹开启的行草书。深厚的学术涵养,古文字的坚实底蕴,使他从书法的原创期就得以追本溯源,探幽发微,弱化了北碑的奇突之势,强化了南帖的豪放之气,化古人之法为己法,使他的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的审美情感。

郭沫若学识渊博,他不仅是诗人和戏剧家,而且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这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郭沫若是诗人,他总是将情感与理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因此他的书作具有极高的品位。他擅长行草,书作笔墨厚重,深厚凝重不失刚劲爽利的气韵。郭沫若融帖为碑,逆势发笔入锋,紧劲含蓄;取外拓,在有限的结构、面积里,外撑开张,高亢飞扬。诗情与书意融为一体,丰富而又协调。

TAG标签:碑派 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