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范文/作文/列表

【精选】家为题的作文三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为题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家为题的作文三篇

家为题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在山西太原,它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北。

山西有许许多多名胜古迹――五台山,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壶口瀑布……其中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山西 的矿产丰富,是全国的“煤炭之乡”,铁,铝,铜等矿产也很丰富。山西的特产也很丰富――有山西老陈醋,沁州黄小米和平遥牛肉等。如果你来山西做客,它们准会让你不想回家。

山西的面食品种多样,有刀削面,打卤面,拉面,河捞面……我最爱吃家乡的面食啦!

山西真是个好地方!

家为题的作文 篇2

夜幕降临,一间座落在夜色中的小屋发出“咯咯吱吱”的响声,打乱了平时的寂静。原来是那独自一人的母亲在整理子女的房间,从那充满笑容的脸上不难想象,母亲是想用整洁干净的小屋迎接子女的.归来,使得中秋团圆之夜更有气氛。

电话响了,母亲放下手中的活儿,大步迈向电话旁接起了电话:“喂,谁呀?”“妈,是我,我明天还得加班呢,明晚我就不回去了。”电话里响起了儿子的声音。母亲楞了一下,马上说:“哦,那样子呀,没关系,工作重要嘛,不是还有妹妹回来陪我吗,你放心工作吧……”电话挂了,母亲又开始了那注入了“希望”的家务活。

房间整理好了,小屋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躺在床头。电话又响了,母亲接起了电话,电话中传来了女儿的声音“妈,明天学校有许多报告我都得负责,可能赶不回去了……”“哦,忙就别回来吧!妈没什么的。”母亲平静的说。

这一夜,母亲失眠了。

夕阳西下,母亲忙碌了一天,当收好晾在衣架上的衣服踏进屋里的那刻,身后竟同时响起那熟悉的声音:“妈,我们回来了!”没错,她那百般渴望能够归来的子女竟同时回来了。母亲笑了,眼角却出现了闪闪的泪珠。“不是说好不回来吗?什么东西都没准备呢!”“妈,我们想你回来不可以啊?”“东西我们都买了呢,您甭操心嘛!”七嘴八舌的,都不知道是谁的话了。

细心的母亲发现,孩子的眼睛都是红红的:“你们的眼睛怎么啦?”

“没啦,为了能回家都赶了一个通宵的活呢”是女儿回答。

夜幕降临了,小屋里欢声笑语。

在这团圆之夜,一首歌响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家为题的作文 篇3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皇室家庭也不例外。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顿悟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用功读书。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竹入联写就:“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清政府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洋务人才,曾任广东按察使的王之春,他的家教联则是:“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

林则徐也十分重视家教,其家教联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其晚年因病辞官回乡,俭朴生活,对子孙要求甚严,处处言传身教,时时督促教导,乡亲们无不称赞他是做人的楷模。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用蜂腰格嵌入侄媳妇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

老舍在女儿出嫁后,十分关心女儿女婿的生活,给他们写了一副对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为女儿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愿她治家有道,健身有方,体现了慈父对女儿的爱护和关心。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家教对联,底蕴厚重,韵味深长。于家,这是风范;于国,那是脊梁。

这是一篇完整又精彩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清晰,告诉我们“文人家风”的重要性。

TAG标签:为题 精选 三篇 #